大眾健康網,分享健康養(yǎng)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人群 > 女性 > 預產期到底準嗎?推算預產期的方法有哪些?[圖]

預產期到底準嗎?推算預產期的方法有哪些?[圖]

大眾健康網 2019-11-26 14:31 寶寶預產期孕期

大家都是知道醫(yī)生會根據孕婦的個人情況推算出預產期,但是很多家長朋友們就有疑惑了,醫(yī)生推算的預產期所依據的標準是什么,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詳細講一下有關孕婦預產期的相關知識,那么預產期到底準嗎?推算預產期的方法有哪些?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預產期到底準嗎?推算預產期的方法有哪些?(1)

1、預產期準嗎

預產期本來也不“準”

預產期是根據人類平均妊娠時長“推算”出來的孕婦預計分娩日期。妊娠期全過程從末次月經第一日開始計算,平均約40周。臨床上為了方便計算,通常采用末次月經時間月份加9(若相加超過12,則為減3),日期加7來推算預產期。

對于記不清末次月經及尚在哺乳期未恢復月經就又懷孕的孕婦而言,臨床上也常采用早孕反應出現時間、胎動開始時間、子宮宮底高度、B超檢查等來幫助推算預產期。

正如平均身高并不能用來預測實際身高,預產期也不能被認定為實際分娩日期。而且,臨床常用的預產期推算方法,并不考慮不同月份在天數上的差異,本身就存在一定誤差。另外,孕婦記不清末次月經日期或者月經周期不準都可能讓推算的預產期不準確。再加上不同胎兒在宮內發(fā)育存在一定個體差異,實際分娩日期同推算的預產期可能存在1-2周的時間差。

此外,一些孕婦妊娠相關疾病或多胎等胎兒相關因素也可能拉大實際生產日期與預產期間的時間差。

2、推算預產期的方法

(1)根據末次月經計算

此種方法最常用且最簡便,如果孕婦的月經周期規(guī)律,每28-30天行經1次,末次月經又記得準確。就可以用公式計算,從末次月經第1天算起,月份減3或加9,日數加7。若按農歷計算,其月份也是加9或減3,日期應加14。

例如末次月經第一日為2002年4月24日,預產期應為2003年1月31日;如果末次月經第一日為農歷2002年4月24日,預產期應為農歷2003年2月8日。

每3周來1次月經的婦女,其妊娠期限應為280天-1周=39周;

每4周來1次月經的婦女,其妊娠期限應為280天=40周;

每5周來1次月經的婦女,其妊娠期限應為280天+1周=41周。

你知道如何推算預產期嗎?

(2)按引起妊娠的同房日期

從同房日期起第266天,即為分娩的預定日期。

(3)按早孕反應出現的日期計算

有的婦女月經周期不規(guī)律,或忘記了末次月經日期,或產后、流產后月經尚未來潮又懷孕了,只要記得出現惡心嘔吐等早孕反應出現的時間,也可以用以推算預產期。因一般早孕反應出現在6孕周左右,故計算公式為:

預產期=早孕反應出現日期+34周。

(4)按子宮底高度計算

用測得的子宮底高度數值對照正常值表,可知相當的孕周,在此日期上加40周的得數為預產期。

一般情況下,實際的分娩日期與推算的預產期可以相差1~2周。

(5)按出現胎動的日期計算

初產婦胎動約于第18孕周出現,經產婦因為有了經驗,比初產婦提前2周,即在16周末已能感覺胎動。故計算公式為:

初產婦預產期=胎動出現日期+22周。

經產婦預產期=胎動出現日期+24周。

通過以上方法,孕婦可以自行推算獲知寶寶出生的日期,另外如果孕婦既記不清末次月經時間,又無早孕反應,且還未感知胎動時,可由醫(yī)生通過B超及子宮底高度協(xié)助推測預產期。

(6)按B超結果計算

B超下測胎囊、胎兒坐高、胎頭雙頂徑或胎兒股骨長度的徑線,用測得的數值對照正常值表,可知相當的孕周,在此日期上加40周的得數為預產期。

3、真的是早生貴子嗎

盡管國內的臨床研究數據不多,但歐美可有不少大樣本研究支持了這樣的結論:無論是在早產兒(滿28周,不足37周出生的嬰兒)還是足月產兒(37周-42足周出生)中,母親妊娠時間越短,出生的嬰兒中男嬰的比例就越高。

挪威一項研究分析了從1967年到1988年出生的約170萬嬰兒的出生數據發(fā)現,足月嬰兒中早于預產期(40周)出生的,男嬰與女嬰的比例為1.17;而預產期后出生的嬰兒則男女相等。

而法國一項在更大人群范圍內的研究發(fā)現,不論是早產兒還是足月兒,男性胎兒的出生比例隨著孕婦妊娠周數的增長而下降。而且,這種變化趨勢具有一定的人種特異性,在白人人群中十分明顯,在黑人中卻沒有找到這種規(guī)律。不過,該研究中收集到的黑人樣本量很小,也可能因此導致統(tǒng)計上的差異。

我國只有一些針對早產兒的研究發(fā)現早產兒中男嬰比例顯著高于女嬰,尚無針對足月兒的可靠數據分析。我們如果真想要弄清咱中國嬰兒是否也有這樣的趨勢,那還得等著國內的大樣本人群研究結果才行。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y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