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分享健康養(yǎng)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膳食 > 營養(yǎng)科普 > 嗑瓜子緩解緊張情緒,怎么嗑瓜子不上火?[多圖]

嗑瓜子緩解緊張情緒,怎么嗑瓜子不上火?[多圖]

大眾健康網 2019-11-24 13:15 嗑瓜子緊張情緒

根據一項調查發(fā)現,嗑瓜子可以緩解人緊張的情緒,廣大網友聽到這個消息蠻開心的,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嗑瓜子的理由,至于說為什么嗑瓜子會上癮,可能也與嗑瓜子緩解緊張情緒有關,因為緊張呀,所以就想嗑瓜子。不過瓜子吃多了會上火,那怎么嗑瓜子不上火呢?

嗑瓜子緩解緊張情緒,怎么嗑瓜子不上火?(1)

1、嗑瓜子緩解緊張

嗑瓜子能夠緩解緊張還可消除雙方敵意

嗑瓜子的習俗由來已久,瓜子也已成為逢年過節(jié)的必備零食,那么我們?yōu)槭裁催@么愛嗑瓜子呢?復旦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張學新在接受《生命時報》記者的采訪時表示:

首先,瓜子不論吃起來還是準備起來都很方便,拿出來招待客人,不僅能體現主人好客,做客的人也因吃瓜子會有被“招待”的感覺。

其次,吃瓜子能緩解緊張情緒。人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很容易緊張,交流時手中有食物會讓人感到輕松。所以,廉價易得的瓜子成了大家相聚時不錯的選擇。

最后,吃瓜子有利于消除雙方的敵意。人與人交往時,會有兩套系統:一種是當自己認定環(huán)境不安定時出現類似逃避的防御系統,另一種是安定條件下表現出的放松系統。瓜子本身的趣味性,加上調節(jié)緊張氣氛的功能,會使你啟動放松系統,使雙方交流起來更加輕松。

嗑瓜子有魔力心理易得到滿足

瓜子作為一種零食似乎有種魔力,讓人停不下來。哪怕口干唇燥、舌尖起泡,還是不由自主地吃了一把又一把。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據《科技日報》報道:嗑瓜子這個活動其實可以分解為若干個嗑一粒瓜子的小活動,小活動相對于大活動更便于實施,小目標相對于大目標更容易實現。瓜子殼給人享用美味制造了一點小障礙,但克服起來又很簡單,而且還很容易掌握技巧。在單獨的、嗑一粒瓜子的小活動中,參與者的行為(嗑瓜子)和結果(吃到瓜子)之間的時間跨度短,也就是說努力得到的反饋及時,使得參與者更容易建立起行為—努力—反饋之間的因果聯系,心理就很容易得到滿足,激勵著你不斷地重復這個過程。

西瓜子出現最早葵花子流行最晚

據浙江在線報道,從歷史淵源來看,西瓜子是真正意義的“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西瓜子可食的是元代《王禎農書》:“(西瓜)其子爆干取仁,用薦茶易得?!痹诿髑鍍纱?,沒有其他瓜子能撼動西瓜子的地位,而且嗑瓜子的習俗傳入了宮廷。明代《酌中志》中記載了明神宗朱翊鈞“好用鮮西瓜種微加鹽焙用之”。民國時期名噪一時的瓜子大王“好吃來瓜子”、改革開放后最早商業(yè)化的“傻子瓜子”,出售的都是西瓜子。

同樣作為“瓜子大軍”一員的葵花子和南瓜子又是從什么時候流行開來的呢?據《科技日報》報道,葵花子和南瓜子廣為流傳是在近代以后的事。南瓜子從晚清開始流行,葵花子從民國時期開始流行。

嗑瓜子緩解緊張情緒,怎么嗑瓜子不上火?(2)

2、避免嗑瓜子上火方法

首先,在選擇瓜子等堅果類食物時,盡量選擇原味的,減少鹽和糖的攝入。

其次,控制攝入量。瓜子種類繁多,常見的有西瓜子、南瓜子、葵花子、吊瓜子等,每種瓜子營養(yǎng)成分不盡相同,但基本上都含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及礦物質等營養(yǎng)素。雖然瓜子營養(yǎng)豐富,但是不能多吃,否則容易“上火”。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國人每周應攝入50~70克堅果,相當于每天攝入10克左右。

再次,吃完及時漱口。食物殘渣若殘留在牙縫中,會持續(xù)刺激牙齦黏膜,容易誘發(fā)牙齦炎,及時漱口能盡可能避免牙齦腫痛、發(fā)炎。

最后,對瓜子進行二次加工。先把瓜子用清水多洗幾遍,直至最后一遍淘洗水變得清澈。然后把瓜子倒入炒鍋中,火力開到最小,用木鏟不停翻炒,直至烘干。

TIPS吃瓜子有這些好處

瓜子本身營養(yǎng)就很高,其中所含有的維生素、蛋白質、油類含量都屬佼佼者。

可以說每天吃一把瓜子,對安定情緒、防止老化、預防成年人疾病有益,還能治失眠、增強記憶力,預防癌癥、高血壓、心臟病等。

具體到我們都愛吃的葵花子,除了上述好處,它還含有大量食用纖維,每7克的葵花子當中就含有1克,比蘋果的食用纖維含量比例高得多。美國癌癥研究所在有關實驗當中已經證明,食用纖維可以降低結腸癌的發(fā)病率。

而且葵花子中的維生素E含量非常高,每個人每天只要食用一把葵花子,就可以滿足人體一天維生素E的需要量。

當然瓜子再美味營養(yǎng),也不建議多吃,每天吃上一小把就好啦。而且有四類人不宜多吃瓜子啊,他們是高脂血癥患者、膽囊切除者、胃病和肝病患者。

嗑瓜子緩解緊張情緒,怎么嗑瓜子不上火?(3)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y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