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泄心湯泄心火
泄心火首選大黃黃連瀉心湯,該方在《金匱要略》中就叫“瀉心湯”,是由大黃9克、黃連6克、黃芩6克三味藥組成,故又名“三黃瀉心湯”。
2.導赤散泄心火
另一個方子叫導赤散,出自于《小兒藥證直訣》—書。所謂導赤就是引導心火從小便而去的意思,主要用于心經虛火所致口舌生瘡,也可以用來治療泌尿系炎癥,小便淋漓刺痛、舌紅、脈數等癥。導赤散組成:生地黃(6克),木通(6克),生甘草(6克),竹葉(6克)。
3.瀉青丸泄肝火
泄肝火有個方子叫瀉青丸,因為肝屬木色青,主東方,所以瀉青即瀉肝。這個方子中有趣的藥味不在清肝瀉火的龍膽草、大黃,而在當歸、川芎等養(yǎng)血藥和防風羌活等疏散藥物,這種制方方式告訴我們清肝火的要點:不可純用苦寒泄火之藥,應與疏解和養(yǎng)血之藥進行配合,如果只是一味地壓制肝火,反而不會有良好的效果,所以平時養(yǎng)生應注意調節(jié)情緒,有肝火采取適當的方式發(fā)泄出來要比生悶氣好得多。組成:龍膽草、大黃、防風、晃活、川尊、當歸、山梔子各等分。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次3克,日兩次。
4.左金丸泄肝火
我們泄肝火還有一個辦法,講通俗些就是讓爸爸來管一下兒子,例如左金丸,左通佐,意思是輔佐金來克制木,從而起到清肝火的作用。組成: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或半兩。
5.瀉黃散泄脾火
泄脾火可以用瀉黃散,脾五行屬土,其色黃,所以瀉黃就是瀉脾。瀉黃散用的是散劑,用量輕,稍煎即就,因此脾火不是象心肝之火那樣的“明火”,我們稱為“伏火”,就好像封著的爐火,怎樣來滅這樣的火呢?要將火挑開再潑上水火就滅了,因此該方的藥物關鍵不在清火的梔子,而在疏散的防風。組成:藿香葉七錢,山梔子仁一錢,石膏五錢,甘草三兩,防風四兩(去蘆,切,焙)。上鋰,同酒、蜜微炒香,為細末。
清脾火除了“熱者寒之”,還要“火郁發(fā)之”,這就是瀉黃散中用防風的道理。給大家講一個用瀉黃散有效的病例,有一個成功男士,38歲,工作壓力大,社會應酬多,食辛辣醇酒過多,得了—個奇怪的疾病,自覺渾身發(fā)熱,但是體溫不高,在醫(yī)院做了各項檢査大致正常。自述全身肌肉、手腳發(fā)熱,臉紅,出汗少,失眠,眼瞼腫,飲酒后加重。這種病治療從哪里下手?西醫(yī)不治這種病,但是從中醫(yī)角度就很好解釋,中醫(yī)理論認為脾主肌肉,脾主四肢,脾主眼瞼?!饵S帝內經》有一句話叫“濁陰歸六腑,清陽實四肢”,這種情況是脾火郁滯,表現為四肢肌肉不適,飲酒加重了脾胃濕熱,所以酒后病情加重,據此我就給他開了瀉黃散這一藥方,然后囑咐他注意減輕工作壓力,戒煙酒,清淡飲食,慢慢地,病人渾身發(fā)熱就減輕了。
6.瀉白散泄肺火
治療肺經伏火要用瀉白散,肺屬金,其色白,瀉白就是瀉肺。為什么肺火也稱為伏火呢?因為在五臟之中,肺被稱為“嬌臟”,不耐寒熱,所謂嬌,是指容易受到傷害,治療起來既不能用大苦大寒,也不能用大辛大散,必須得用輕靈柔潤的“清劑”,就像《紅樓夢》中的晴雯本屬于嬌弱之軀,—次外感風寒,請來的庸醫(yī)卻給開了一些發(fā)汗的猛藥(虎狼之劑),這種藥性猛烈的方子給李逵、張飛之流治病行,而給弱女子應用就是害人了。肺在五臟之中屬于嬌嫩之臟,所以治肺熱的藥需要輕清—點,像麥冬、蘆根、百合、桑白皮即可,充其量用點石膏、黃芩,沒必要大寒。組成:地骨皮五錢,桑白皮五錢,生甘草三錢,梗米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