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分享健康養(yǎng)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健康 > 疾病百科 > 有哪些便秘的食療方法?哪些食療方式可以治療便秘癥狀?[圖]

有哪些便秘的食療方法?哪些食療方式可以治療便秘癥狀?[圖]

大眾健康網 2019-11-26 12:16 便秘上火食療

便秘是生活中很常見的腸道病癥,會對健康造成很多不利的影響,需要及時調理恢復,以免對健康造成進一步傷害,其實便秘是可以通過飲食調理恢復的,那么有哪些便秘的食療方法?哪些食療方式可以治療便秘癥狀?下面就來詳細了解便秘的食療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內容吧。

有哪些便秘的食療方法?哪些食療方式可以治療便秘癥狀?(1)

1、食療治便秘的方法

1、冷開水

早上起床后就喝冷開水。早上起床后喝2~3杯冷開水,即能消除便秘。這是因為冷水進入胃部之后引起胃—大腸反射,開始了大腸的蠕動。

便秘時水分會被體內吸收,致使大便變得又干又硬,喝冷開水就具有補充大便所不足的水分。

2、蜂蜜

其實蜂蜜治療便秘大多數(shù)人都在意了解,那是因為蜂蜜含有多種營養(yǎng)成分和維生素,能有效的補充人體所需要的水分。更重要的是蜂蜜非常適合大病初愈或者是身體孱弱的人,特別是兒童和老人這類身體免疫力弱身體卻又多病的人群。當然身體健康的人經常服用蜂蜜對身體也有很大的益處。服用蜂蜜最好方式就是溶于開水之中然后服下,這樣能讓身體更容易吸收營養(yǎng)成分。

3、粗糧

現(xiàn)如今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吃的東西也是越來越好,中華料理最不利于身體健康的一點就是,越是豪華的料理所包含的油脂等容易沉積于體內的毒素越多,長期食用這些很容易造成肥胖、高血壓以及便秘等疾病。而如果在生活中時常食用一些粗糧,如玉米、小米飯等一些粗糧不但能補充人體所需要纖維而且能起到預防便秘的作用。

4、梨

梨鮮甜可口、香脆多汁,是一種許多人喜愛的水果。梨富含維生素A、B、C、D和E。一只梨的維生素C含量是“建議每日攝取量”的10%,鉀的含量也不少。

同蘋果一樣,它還含有能使人體細胞和組織保持健康狀態(tài)的氧化劑。梨雖然很甜,但是它的熱量和脂肪含量很低,極適合愛吃甜又怕胖的人食用。

梨每百克含有3克的纖維素(多為非可溶性纖維),它是非可溶性纖維,能幫助預防便秘及消化性疾病,可以凈化腎臟,清潔腸道,長期便秘的人應多吃梨,并有助于預防結腸和直腸癌。

5、飲醋

米醋30毫升(約兩大勺),蜂蜜兩勺,攪拌3~5倍的水,每餐后飲用。

醋可以促進排便,但是直接飲用會傷及胃和十二指腸,所以要稀釋后飲用。便秘嚴重者可以加大劑量。

6、土豆

土豆屬于塊莖類食物,吃后可刺激腸道蠕動;同時,它富含的膳食纖維不能被人體消化吸收,但能夠吸收和保留水分,使糞便變得柔軟,因此食用土豆可以起到緩解便秘的功效。若能搭配其他蔬菜一起食用,效果會更好。

2、如何預防便秘

1.避免進食過少或食品過于精細、缺乏殘渣、對結腸運動的刺激減少。多吃對通便有益的食物,如香蕉、白菜、豆芽、蘋果、山楂等。

2.避免排便習慣受到干擾:由于精神因素、生活規(guī)律的改變、長途旅行過度疲勞等未能及時排便的情況下,易引起便秘。

3.避免濫用瀉藥:濫用瀉藥會使腸道的敏感性減弱,形成對某些瀉藥的依賴性,造成便秘。

4.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做到勞逸結合。適當?shù)奈捏w活動,特別是腹肌的鍛煉有利于胃腸功能的改善,對于久坐少動和精神高度集中的腦力勞動者更為重要。

5.養(yǎng)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每日定時排便,形成條件反射,建立良好的排便規(guī)律。有便意時不要忽視,及時排便。排便的環(huán)境和姿勢盡量方便,免得抑制便意、破壞排便習慣。

6.建議患者每天至少喝6杯250毫升的水,進行中等強度的鍛煉,并養(yǎng)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每天2次,每次15分鐘)。睡醒及餐后結腸的動作電位活動增強,將糞便向結腸遠端推進,故晨起及餐后是最易排便的時間。

7.及時治療肛裂、肛周感染、子宮附件炎等疾病,瀉藥應用要謹慎,不要使用洗腸等強烈刺激方法。

8.幫助吸收營養(yǎng)成分:如果每天攝入益生菌,不僅能夠扼制腸內有害菌群的產生,還能為腸內有益菌提供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造就健康腸道。還有就是“媽咪愛”中含有的Bacillussubtilis(枯草桿菌),對乳糖分解有很好的效果,能夠幫助孩子對牛奶或奶粉的消化,吸收。并且媽咪愛中的有益菌能夠促進奶粉,牛奶中含有的蛋白質等營養(yǎng)成分的吸收。它含有必需營養(yǎng)素代謝以及生長發(fā)育所必要的維他命B1,B2,B6,能夠幫助孩子良好的成長發(fā)育。

9.建議服用益生菌改善腸道菌群平衡。媽咪愛益生菌,改善腸道健康,減少便秘的發(fā)生,維持腸道屏障功能,增強自身免疫功能。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y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