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wǎng),分享健康養(yǎng)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健康 > 中醫(yī)理論 > 煮中藥應(yīng)該注意哪些問題?煮中藥需要注意的問題有哪些?[圖]

煮中藥應(yīng)該注意哪些問題?煮中藥需要注意的問題有哪些?[圖]

大眾健康網(wǎng) 2019-11-27 17:21 中藥中醫(yī)藥材

中醫(yī)治療疾病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了,中藥材是治療疾病經(jīng)常用到的,中藥的種類有很多,中藥一般都需要經(jīng)過處理,煎煮之后才可以服用,在煎煮中藥的時候有許多需要注意的事情,那么煮中藥應(yīng)該注意哪些問題?煮中藥需要注意的問題有哪些?

煮中藥應(yīng)該注意哪些問題?煮中藥需要注意的問題有哪些?(1)

1、煎藥前的浸泡

中藥飲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縮短煎煮時間,避免因煎煮時間過長,導(dǎo)致部分有效成分耗損、破壞過多。多數(shù)藥物宜用冷水浸泡,即把藥物倒入藥鍋內(nèi)攤平,然后加常溫水浸泡60分鐘,輕壓藥材時水高出藥平面約2厘米,以藥材浸透為原則。夏天氣溫高,浸泡時間不宜過長,以免腐敗變質(zhì),冬季可以長些。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浸泡中藥絕對不能用沸水浸泡。

2、煎藥用具

在煎藥時,應(yīng)注意盡量使用砂鍋、搪瓷、玻璃、不銹鋼具為佳,忌用鐵、銅器。因鐵銅類成份性質(zhì)較為活潑,易與藥物中的成份發(fā)生反應(yīng),影響療效。

3、煎藥火候

火候指火力大小與火勢急慢(大火、急火稱武火,小火、慢火為文火)。一般未沸前用武火,沸后用文火保持微沸狀態(tài),以免藥汁溢出或過快熬干,減慢水分蒸發(fā),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至于火候和時間的控制,則主要取決于不同藥物的性質(zhì)和質(zhì)地,在煎煮過程中,盡量少開鍋蓋,以免藥味揮發(fā)。

4、煎藥用水

除處方有特殊規(guī)定用水以外,一般藥物主要用潔凈水,以自來水、泉水煎煮即可,但不能用金屬離子含量高的礦泉水,因為個別金屬離子可以和中藥中的有效成分發(fā)生化學(xué)反應(yīng)。煎藥的水量一般以浸泡藥物后水面超過藥物3-5厘米為宜。

5、靈活掌握煎藥時間

中藥煎煮一般要煎煮2~3次,最少應(yīng)煎兩次。但對于藥量較大的處方,在兩次煎煮后可能存留的有效成分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為一日3次服用,以節(jié)約中藥資源,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療效。

由于藥物有效成分首先會溶解在進入藥材組織的水液中,然后再擴散到藥材外部的水液中。到藥材內(nèi)外溶液的濃度達到平衡時,因滲透壓平衡,有效成分就不再溶出了。因此,只有將藥液濾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繼續(xù)溶出。為了充分利用藥材,避免浪費,一劑藥最好煎煮兩次或三次。

治療一般疾病的中藥煎煮以2次為宜,一般先用急火煮沸,水沸后計算煎煮時間,一般為頭煎20~30分鐘,二煎10~20分鐘。

用于治療感冒的解表中藥或清熱藥宜用武火,時間宜短,煮沸時間為l0~20mi分鐘即可,并趁熱服用。

用于治療體虛的滋補中藥以3次為宜,頭煎為40~50分鐘,二煎為20~30分鐘,三煎為10~20分鐘。

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礦物類、骨角類、貝殼類、甲殼類藥及補益藥,一般宜文火久煎,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6、特殊煎法

①先煎:是指有些藥物先于其他藥物煎煮,也就是延長某些藥物的煎煮時間。一般宜先煎15~30分鐘。有礦石、甲骨、貝殼類等,如石膏、龍骨、生牡蜘等,還有某些有毒或作用強的藥物如附子、川烏等。

②后下:指有些藥物需后于其他藥物的煎煮。一般在湯劑煎完前5~10分鐘,再加人湯鍋中與其他藥物煎煮。如薄荷、砂仁等。

③包煎:是指有些藥物需用干凈的棉布包裹后入煎。如百草霜、車前子等。

④沖服:是指有些藥物不需入煎,可直接用煎好的藥液或溫開水沖服。如:珍珠粉、廖香等。

⑤另煎:是指有些藥物不宜與其他藥物合煎,需單獨煎煮。如人參、西洋參等。

⑥烊化:即溶化或熔化,指有些藥物不需直接入煎,可直接用煎好的熱藥液將其溶化后服用。如阿膠、鹿角膠等。

7、喝中藥不能吃什么

1、生冷類食物

此類食物性多寒涼,主要作用為清熱解渴,故適合熱證疾病。但卻易影響胃腸功能,因此虛寒體質(zhì)者及胃腸病患者,當(dāng)禁忌。如白蘿卜性寒,具有消食、化痰、理氣之功效,若體質(zhì)虛寒及胃腸病患者食之,豈不寒上加寒,胃腸功能更差。

另外,在同時服用人參和其它滋補藥時,由于藥性相惡,可降低或消除補藥之效力,故蘿卜與人參不宜同服。

2、發(fā)物類食物

“發(fā)”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有促進疾病惡化之意。此類食物均為動風(fēng)生痰助火之品,由于疾病對食物選擇程度的大小不同,其“發(fā)”亦有異。此類食物有蘑菇、香蕈、筍、芥菜、南瓜、公雞肉、豬頭肉、母豬肉等。

如肝陽上亢、肝風(fēng)內(nèi)動患者當(dāng)禁吃公雞肉、豬頭肉;疔、癤、瘡、癰等皮膚疾患者,當(dāng)禁吃香蕈、蘑菇、筍、公雞肉、豬頭肉、母豬肉,否則會加速紅腫、生膿;有腸胃病者禁吃南瓜,因南瓜含有糖分,多吃會產(chǎn)生較多的酸,對胃腸有刺激。

3、魚腥類食物

此類食物多為咸寒而腥之品,且含有異性蛋白,易引起過敏反應(yīng),多食易傷脾胃并誘發(fā)疾病,故脾胃有病者不宜多吃,尤其是過敏體質(zhì)者更不可食之。

此類食物有黃魚、鯉魚、帶魚、蚌肉、蝦、螃蟹等,而鯉魚、沙丁魚、鲇魚、黃魚、螃蟹、黃泥螺最易引起過敏。魚腥類食物亦屬發(fā)物。

4、辛辣類食物

此類食物多辛熱,有通陽健胃之功效,若過多食用則易生痰動火,散氣耗血,故該類飲食僅適合于寒證疾病者,而不適于陰虛陽亢之體及血證、溫病、痔瘺、癰癤患者等。

此類食物包括蔥、蒜、韭菜、生姜、酒、辣椒等。如辣椒屬熱性,若有發(fā)熱、便秘、尿短赤、口干渴、唇燥、咽喉腫痛、鼻衄、舌質(zhì)紅等熱象者食用,必然會加重“上火”癥狀,從而抵消清熱涼血及滋陰藥物的功效,故熱證病人就診中醫(yī)不可同食辣椒。

5、油膩類食物

此類食物包括動物的油脂及油煎、油炸的硬固食物。油膩有損脾胃健運,故凡外感疾病、黃疸、泄瀉者當(dāng)禁忌。油煎、油炸之食物質(zhì)硬、燥熱,不易消化,胃腸有病及“上火”者忌食。

6、酸澀類食物

酸過多則對腸胃有刺激,故胃酸過多、胃腸潰瘍患者禁食。澀者,大多含鞣質(zhì)。如茶葉含有鞣質(zhì),而濃茶含量更高,與中草藥同服時,可與中草藥中某些蛋白質(zhì)、生物堿、重金屬鹽結(jié)合產(chǎn)生沉淀,這就會影響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同時對蛋白質(zhì)等營養(yǎng)物質(zhì)的吸收也有影響。因此,在服用中草藥時,一般不宜與濃茶同服。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yī)學(xué)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