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wǎng),分享健康養(yǎng)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人群 > 幼兒 > 寶寶身體發(fā)育有哪些要點?育兒的誤區(qū)會有哪些?[圖]

寶寶身體發(fā)育有哪些要點?育兒的誤區(qū)會有哪些?[圖]

大眾健康網(wǎng) 2019-11-26 18:47 身高育兒嬰幼兒

寶寶出生了以后,對于他們的生長發(fā)育情況,我想所有的爸爸媽媽們應該都是非常的在意的,因為寶寶自身的發(fā)育在嬰幼兒時期,會有一個高峰期,在這個階段,寶寶都是長得非常的快的,他們發(fā)育的要點具體是怎樣的,爸爸媽媽們都真的明白嗎?

寶寶身體發(fā)育有哪些要點?育兒的誤區(qū)會有哪些?(1)

1、寶寶身體發(fā)育的要點

1、身高體重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寶寶的身高體重更是如此。如果是雙胞胎之間,或是跟上一胎互相做比較,那還情有可原;最糟糕的是婆婆媽媽們拿家族中“最高、最胖”的巨嬰當做“正常指標”,把其他堂兄弟表姊妹都講成營養(yǎng)不良,好似非洲難民,就實在是莫名其妙了。

寶寶出生后體重會先降后升,大約兩周左右恢復出生體重,接著主要觀察重點不是“奶量”,而是“尿量”;一天六包清淡顏色的尿布,就是有吃飽的指標。不要去計算寶寶的奶量,尤其是親喂母乳的媽媽,用力擠出來算cc數(shù),實是最庸人自擾的舉動。

如果要預測接下來一、兩年的身高體重百分比,看出生時高矮胖瘦并不準確,比較準確的指標,是寶寶兩個月大時的體重,此后大約會落在某個固定的百分比。長期而言,這個百分比到五歲之前,大部分的孩子是不會改變太多??偠灾?,生長曲線要看長期的走向,且千萬不要跟別人比。孩子就算個頭小,如果醫(yī)生長期追蹤都沒有問題的話,就是正常的。長得相對瘦小的寶寶,只要發(fā)展活動力都正常,再怎么強迫灌食都不會變成95%,千萬不要浪費金錢在營養(yǎng)補充品上。爸媽應該有自知之明(通常其中之一小時候也是瘦瘦小小的),接納孩子就是3%的代表,自己跟自己比就好。

2、長牙

一般孩子長牙是八個月大開始,前后加減四個月,也就是有人可以晚至一歲才開始冒出乳牙。在這之前,即便沒有牙齒,寶寶都還是可藉由牙齦研磨食物并吞咽,家長不一定要把食物弄得軟軟爛爛,畢竟有些孩子真的不愛吃“爛泥巴”。

對于長牙這件事,窮緊張的家長也不少,比如太慢長牙怕缺鈣、第一顆牙齒長歪歪怕缺鈣、長得不對稱怕缺鈣、順序和一般寶寶不一樣也怕缺鈣。我發(fā)現(xiàn)只要家長對寶寶牙齒有疑問,第一個想法一定是先推給“缺鈣”,不管三七二十一。

然而,上述的每件事,其實都跟缺鈣無關。乳牙一顆一顆的冒出頭之后,還會互相推擠、彼此扶持,家長可以慢慢觀察,不需要剛開始就窮緊張。牙齒長出來后的清潔動作,以及涂氟、封填等措施,都比牙齒長得快慢來得重要,記得千萬不要浪費錢去買鈣粉吃。

至于寶寶牙齒長得慢的家長,整天期盼著第一顆“小白”冒出頭,我只有一句話來安慰大家:“你看過身邊有哪一個小孩沒牙齒的嗎?”既然有一天必定會發(fā)生,且著急也沒有用處,不如就放輕松等待,告訴你,寶寶長牙之后,咬人才真的痛!

3、大運動能力和精細動作

人比人氣死人的文化,還包括互相比較幾歲開始會爬、會走。中國人最喜歡比誰家寶寶先學會走路,結果生出了“螃蟹車”(注:可以轉(zhuǎn)圈的學步車)這種怪東西,來揠苗助長的“訓練”孩子走路。殊不知乃適得其反,根據(jù)研究顯示,使用螃蟹車的寶寶,走路還比沒使用的人來得慢。

近年來不流行比較寶寶誰先會走路,反而盛傳“爬愈久對頭腦愈好”的論點,這下可好,想自己站起來的寶寶統(tǒng)統(tǒng)都被家長“掃堂腿”,強迫多爬兩圈,輸人不輸陣。請問,這又是何苦來哉呢?

基本上每個孩子的發(fā)展都有不同的時間表,一般家長只照顧一、兩位小孩,經(jīng)驗值不足,很難判定是否正?;蜻t緩,因此,還是交給專業(yè)的兒科醫(yī)生判斷比較妥當。其實,不管早學走或晚學走、爬得久或短,都不是重點;反而家長多多的陪伴寶寶,在游戲中增加刺激,才是肢體發(fā)展最重要的因素。

舉例來說,如果一位寶寶被送去不合格的托嬰中心,除了吃飯時間有人喂食,其他時間都任其自己一個人躺在床上,沒有人陪伴與游戲,寶寶沒有探索世界的動機,當然也就不會想要爬行或走路,進而造成肌肉張力不佳,動作發(fā)展遲緩,這才是嚴重問題的根源。

4、語言發(fā)展

一歲半還不會說話,很糟糕嗎?根據(jù)我在門診的經(jīng)驗,很多小男生到一歲半都還不會說話,發(fā)展卻是正常的。

當然,一歲半不會叫“爸爸、媽媽”,還是需要讓醫(yī)生評估過后,才知道是俗語說的“大雞晚啼”,還是真的有發(fā)展遲緩問題。一般來說,發(fā)展遲緩都是全面性的,比如從小的身高體重、精細動作、大動作,每一項都落后,到一歲半時語言也落后,就必須特別小心,但通常也不意外就是了。反之,如果身高體重與各項發(fā)展都正常,只有語言落后,那么大部分都是正常的,除非是有自閉傾向的孩子。

通常我會問爸媽,不講話的孩子是否會用肢體動作“表達”他的需求?比如拉著你的衣服去找玩具,或是指著奶瓶發(fā)出嗚嗚阿阿的聲音。如果會,應該就只是“大雞晚啼”,而不是遲緩或自閉癥;若還擔心的話,還是讓專業(yè)的兒科醫(yī)師檢查過比較放心。

5、飲食習慣

雖說民以食為天,但很多爸媽真的對“飲食”太過鉆牛角尖,反而破壞了親子感情。在我的門診里,家長有抱怨孩子不喝奶、不吃粥、不吃飯,或者不吃花菜、不吃苦瓜、不吃肉、不吃水果......中國的食物種類真是多,孩子只要有其中一、兩樣食物不肯吃,很容易會被貼上“挑食”的標志。

雖然營養(yǎng)均衡很好,但上述這些情形,真的是有點矯枉過正了。我覺得這些焦慮情緒,和媒體上的專家們時常強調(diào)“某些特定食物營養(yǎng)價值超好”脫不了關系,事實上人類需要的不就是四大類食物:淀粉質(zhì)、蛋白質(zhì)、脂肪及青菜水果,只要每一類各愛吃一種,基本上就搞定孩子的營養(yǎng)了。順其自然,投其所好,一切以輕松自在為原則。專家宣導食物營養(yǎng)價值,用意是希望大眾能吃天然的食物,少吃加工食品,爸媽千萬別劃錯重點。

還有很多家長,是在訓練餐桌規(guī)矩上,把孩子的胃口打壞了。比如規(guī)定坐在餐椅上、一定要用餐具、不可以用手抓等,三不五時還說出“你看XXX都可以坐好自已吃,你都幾歲了還......”這些傷人自尊的語句,這樣一來,如何能期待孩子愛上吃飯時光?

其實啊!餐桌禮儀重身教,自己有以身作則,孩子長大了自然會有樣學樣。當然,餐桌上的規(guī)矩可以教、可以做,但不需要為了自己的面子而揠苗助長,總之只要有良好的身教,船到橋頭自然直。

家長不需要跟別人比,也不用聽信哪里的專家隨便說說,應該相信自己的直覺,尊重孩子的發(fā)展時間,時機成熟時,輕輕推他一把就成功了,根本不需要像打仗一般痛苦的。

2、育兒的誤區(qū)會有哪些

誤區(qū)1:

孩子趴著會壓著心肺

黃曉茵說,很多家長認為讓孩子趴著太累,或者覺得讓孩子趴著會壓著心肺,影響呼吸,所以,總喜歡讓孩子躺著。

但事實上,老讓孩子躺著,孩子就無法練習抬頭,這對孩子的發(fā)育不利。趴著抬頭是孩子要學的第一個動作。有些家長以為抬頭這個動作不用學習,時間長了,孩子自然會抬頭,但其實趴著抬頭的力量需要孩子每天鍛煉,并慢慢積累實現(xiàn)。

黃曉茵說,在臨床中,不少孩子因為鍛煉不足,3個月都不會抬頭。她建議,家長在孩子一個月的時候可對孩子進行趴著抬頭的訓練。每次趴上30至45秒,每天3次,家長可以用食指中指扶著孩子的臉頰,輔助孩子抬頭。在孩子練習抬頭時,家長可以用玩具,圖片逗引孩子。當然,還要注意在孩子精神好,吃奶前鍛煉,避免引起孩子吐奶。

誤區(qū)2:

抱孩子時把手臂放大人身后

黃曉茵發(fā)現(xiàn),很多家長在懷抱孩子的時候,習慣把孩子一側手臂放到大人的身后。她提醒,這樣抱孩子的姿勢不利于孩子雙手的發(fā)育。這樣抱孩子,一來會妨礙孩子手功能的發(fā)育。因為孩子手發(fā)育的第一步就是雙手往軀干中線靠攏,大人這樣抱孩子就阻止了這個發(fā)育;二來,這個姿勢會引起孩子的姿勢異常,比如孩子的手會往后伸。

她說,正確的抱法是,應該把孩子的雙手放在孩子身體前面,使小手放在一起。讓孩子的雙手都接觸促進發(fā)育。

誤區(qū)3:

豎抱時一只手放孩子臀部

很多家長在豎抱孩子的時候,把一只手放在孩子的臀部支撐孩子的重量。黃曉茵認為,這樣的抱法對于五個月以下的孩子是不利的。因為如果孩子還沒到5個月,單手豎著抱會影響孩子的脊柱發(fā)育,嚴重的話還會引起孩子脊柱側彎。

正確的豎抱方法是,孩子在家長的前面,家長一手放孩子的兩側腋下,環(huán)抱孩子的胸前,另一只手環(huán)抱孩子的膝關節(jié),使孩子伸直雙下肢。這樣不但能保護好孩子的脊柱,還能鍛煉孩子頸部的力量,提高孩子對外界的注意力。她提醒,如果孩子還沒夠5個月,要盡量避免腰部受力,避免讓孩子坐。

誤區(qū)4:

孩子剛學走路時穿軟鞋子

黃曉茵說,不少家長出于保護寶寶雙腳的考慮,在孩子剛學會走路的時候都會選擇給寶寶買鞋底比較軟的鞋子。這樣雖然孩子穿起來舒服,但卻對寶寶學會走路并不利?!耙驗樾走^軟,孩子很難保持平衡,比較不容易掌握步行的能力?!?

而且,剛學走路的孩子,踝關節(jié)控制不好,容易出現(xiàn)腳外翻。因此,剛剛學會走路的寶寶,最適宜的是穿鞋底較硬、大小適合的高幫運動鞋。高幫運動鞋可穩(wěn)定孩子的踝關節(jié),提高步行的穩(wěn)定性。當孩子掌握步行的能力后,就可穿鞋底較軟的鞋子。

誤區(qū)5:

嚴禁寶寶吃手

黃曉茵說,家長一看到寶寶吃手,第一反應是很臟,立馬制止。但其實,吃手是每個孩子發(fā)育的必經(jīng)階段,孩子有一個發(fā)育階段叫口欲期,需要通過嘴和舌頭來探索這個世界。當孩子注意到自己有手的時候,他就會開始吃手。

“不少寶寶還會有吃玩具的表現(xiàn),這都是正?,F(xiàn)象?!彼f,因此,如果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吃手不必強制阻止孩子吃手吃玩具,只要手干凈,玩具安全,在家長的監(jiān)護下,就沒有問題。

不過,黃曉茵也提醒,玩具盡量挑一整塊的,避免小件的玩具或者掉落的小零件會讓孩子誤吞肚子里。

誤區(qū)6:

讓孩子很早學站

黃曉茵說,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得早學站,不然孩子的腿就會沒力氣,很晚才會走路。“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彼f,其實,在孩子會走路之前,孩子得先學會爬。從腹爬到四爬,孩子整個軀干和肢體都在為學走路做準備。

她說,不少家長容易忽視爬,認為爬特別簡單,但其實學爬比學走路還難。孩子會爬了,他的腿也會長力氣。但若是過早讓孩子學站,會引起孩子腿部畸形,從而影響走路的平衡及美觀。所以,寶媽們不必急著讓孩子學站。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y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