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分享健康養(yǎng)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健康 > 疾病百科 > 先兆性流產的特征有哪些?如何預防先兆性流產?[圖]

先兆性流產的特征有哪些?如何預防先兆性流產?[圖]

大眾健康網 2019-11-24 10:59 流產人流手術

懷孕對于女人來說,對于一個家庭來說,是非常開心的事情,但是在生活中,孕婦稍有不注意就會出現先兆性流產的問題,讓自己難受。那么,先兆性流產的特征有哪些?如何預防先兆性流產?帶著這些問題,下面就跟著大眾健康網小編來看看文章的解答。

先兆性流產的特征有哪些?如何預防先兆性流產?(1)

1、先兆性流產的特征

先兆流產一般發(fā)生在妊娠28周前,比較常見的現象是母體的女性私處會出現少量流血的現象,其次陣發(fā)性下腹痛、腰痛等都預示著其跟先兆流產有莫大的關系。先兆流產并不意味著一定會流產,如何判定是先兆流產而非流產呢?宮口未開,胎膜完整,無妊娠物排出,子宮大小與孕周相符這一些都是非流產的胎盤狀態(tài),但是如果放任先兆流產那么癥狀加重之后就可能導致流產。

1.停經。在懷孕的過程中如果有先兆流產的特征的話,最引起母親的注意的莫非停經了,可根據這一點來注意自身的胎兒的穩(wěn)定狀況。

2.女性私處出血、下腹痛或腰背痛。女性私處出血是胎兒不穩(wěn)定的一個明顯的特征,每次出血量都不大,但是可歷經4到5天,更有甚者一周以上,如果在此期間都沒有重視這種情況的話,那么胎兒可能會在長期的失血紅流產。流出的血一般為暗色或血性白帶,一旦出血停止則意味著胚胎全部剝離排出。

3.劇烈的嘔吐。

了解先兆流產的特征,及時發(fā)現先兆流產,以便及時采取措施避免流產后果的發(fā)生。

2、預防流產的方法

1、生活有規(guī)律,注意個人衛(wèi)生

女性朋友應加強營養(yǎng),攝入易于消化的食物,不可驟然改變飲食習慣,同時要減少食用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此外,女性朋友要預防腸道感染,避免因腹瀉引起流產。

防寒保暖,增強免疫力發(fā)生先兆流產的女性免疫力較常人更低,此時應特別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冬季更要預防感冒。如果感冒了,切不可久拖不治,更不可自己隨意用藥,應在醫(yī)生的幫助下服藥。

2、保胎藥不能亂用

如果孕媽媽發(fā)現自己有先兆流產的癥狀,應盡快到醫(yī)院檢查,而不是自己先行服用保胎藥。因為導致先兆流產的原因有很多,治療方法也是因人而異的,如果不是對癥用藥,很可能對寶寶造成危害。

3、出血后需臥床休息

一般女性懷孕后出現女性私處出血癥狀,安心靜養(yǎng)4-5天是很有必要的。女性在靜養(yǎng)期間要禁止性生活,必要時還需要服用藥物保胎。此外,雖說是靜養(yǎng),但也不是絕對的臥床,女性朋友可以適當地下地走動、散步,避免因長時間臥床而萎靡不振。

4、不宜保的不可強留

如果胚胎本身存在缺陷,或因胎盤異常導致胎兒死亡、病毒感染、母體患有高血壓、腎炎、甲狀腺功能減退等全身性疾病、生殖器官畸形以及外傷導致的先兆流產,患者應根據醫(yī)生的評估,再決定是否保胎。此時決不可勉強,孕媽媽需知,強行保胎不僅不利于胎兒的成長,還有可能影響到母親的健康,甚至危機日后的生育。

5、針對病因保胎

出現先兆流產后是否導致流產,一般取決于胚胎是否正常。如果女性朋友經過休息和治療后,消除了可能引起流產的原因,那就可以繼續(xù)妊娠。如果女性朋友僅僅是因為過度疲勞、重體力勞動、輕微腹部外傷等引起先兆流產,經過醫(yī)生判斷,胎兒健康,那就可以保胎;但如果是因內分泌失調,黃體功能不全或甲狀腺功能低下等問題造成的先兆流產,則需先行治療后保胎。

3、先兆流產不能吃

1、獼猴桃

獼猴桃的是一種很受歡迎的的營養(yǎng)水果,富含維生素C,但是并不適合出現先兆性流產癥狀的孕婦,尤其是脾胃虛寒的孕婦,因為獼猴桃性寒,食用獼猴桃容易給孕婦和嬰兒帶來危險。

2、干姜

干姜具有活血、去風寒的作用,孕婦少量食用具有保健效果,常吃會引起身體不適,甚至導致流產,所以先兆性流產孕婦不宜吃干姜。

3、螃蟹

螃蟹具有活血散瘀的作用,具有螃蟹屬于超級寒涼的食物,膽固醇也特別高,螃蟹也很有可能導致滑胎,甚至導致胎兒死亡。

4、薏米

薏米性微寒,味甘淡,對子宮平滑肌有興奮作用,可以促進子宮收縮,容易誘發(fā)流產。

5、桂圓

桂圓性味甘溫,內有痰疾和患有熱病的人群不宜食用,孕婦尤其不宜食用。女性懷孕后,大多數出現陰血偏虛、滋生內熱的癥狀,常常出現大便干結,小便短赤,口苦咽燥等現象,此時如果進補,不但不能補益身體,反而增加內熱,發(fā)生動血動胎、漏紅甚至傷胎氣而導致流產,所以先兆性流產孕婦忌食肉桂。

6、油膩溫熱食物

忌食油膩溫熱食物如羊肉、狗肉、豬頭肉等。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y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