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茱萸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中藥,我們可能平時沒有怎么見到過,但是我們多數(shù)人都在一些書上面有看到過,因為這種中藥的流傳度還是比較高的,吳茱萸其實是有異地你的歌毒性的,那么,一般吳茱萸都有哪些具體的功效與作用以及藥用價值呢?
【中藥概述】
吳茱萸(又名:漆辣子)為蕓香科灌木吳茱萸的將成熟果實。辛、苦,熱;有小毒。歸肝、脾、胃經(jīng)。
1.溫中止痛:用于脘腹冷痛,虛寒滯痛、腹痛、疝痛等諸痛,如(傷寒論<吳茱萸湯>)。
2.疏肝止嘔:用于肝胃不和而致嘔吐涎沫,胃寒嘔吐等,如<左金丸>。
3.散寒:用于脾腎陽虛的久瀉,五更泄瀉等,如<四神丸>、(本事方<五味子散>)。
【藥效鑒別】
吳茱萸為厥陰經(jīng)主藥,溫中散寒之功與干姜相近。吳茱萸偏于溫肝。
【臨證應用】
1.外用醋調敷足心,可引火下行,治療口舌生瘡等。
2.濕疹:吳茱萸50g 烏賊骨35g 硫黃10g,研末撒干粉,無滲出液者用蓖麻油或豬油化開調涂,隔日一次。
【藥理作用】
有興奮子宮、鎮(zhèn)痛、殺滅豬蛔蟲、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人結核桿菌、綠膿桿菌的作用,對多種皮膚真菌亦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
【化學成分】
含吳茱萸烯、羅勒烯及吳茱萸內酯等。
【用量用法】
2——5g,水煎服,或入丸、散劑。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
陰虛有熱者不宜。
【山茱萸】
補益肝腎,澀精固脫。用于眩暈耳鳴、腰膝酸痛、陽痿遺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大汗虛脫、內熱消渴。溫肝補腎,除一切風,止月經(jīng)過多,治老人尿頻。
山茱萸有具有抗炎、抗菌、止血固經(jīng)的作用。用于眩暈耳鳴,腰膝酸痛,崩漏帶下,大汗虛脫。內熱消渴。
1. 用于肝腎不足,頭暈目眩,耳鳴,腰酸。與熟地、枸杞子、菟絲子、杜仲等配伍。
2. 用于虛汗不止,常配合熟地、菟絲子、沙苑蒺藜、補骨脂等同用;對于虛汗不止,本品又有斂汗作用,可與龍骨、牡蠣等同用。此外,本品又能固經(jīng)止血,可與熟地、當歸、白芍等配伍應用。
金剛坐是瑜伽中常見的坐姿之一 ,它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功效——促進腸胃蠕動,增強消化能力 。那么瑜伽金剛坐還有哪些好處?瑜伽金剛坐有什么作用?下面就和大眾健康網(wǎng)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