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是一種傳統(tǒng)的治療疾病的方式,其治療過程較為溫和,對慢性疾病更加適合,而且正確的藥方治療效果更加,但是吃中藥也有許多要注意的地方,那么吃中藥時要注意什么事項?吃中藥的禁忌有哪些?下面就來詳細了解吃中藥的注意事項吧。
對于具有滋補作用的湯藥,適合在早晨的時候空腹食用,這樣能夠更好的吸收。除此之外,還有于驅蟲或治療四肢血脈病的藥物也是空腹服用的,這樣能夠使得藥物迅速進入腸道,且藥效發(fā)揮到最大。瀉下作用的湯藥也是這樣的。
1、魚腥類
此類食物多為咸寒而腥之品,且含有異性蛋白,易引起過敏反應,多食易傷脾胃并誘發(fā)疾病,故脾胃有病者不宜多吃,尤其是過敏體質者更不可食之。此類食物有黃魚、鯉魚、帶魚、蚌肉、蝦、螃蟹等,而鯉魚、沙丁魚、鲇魚、黃魚、螃蟹、黃泥螺最易引起過敏。魚腥類食物亦屬發(fā)物。
2、油膩類
此類食物包括動物的油脂及油煎、油炸的硬固食物。油膩有損脾胃健運,故凡外感疾病、黃疸、泄瀉者當禁忌。油煎、油炸之食物質硬、燥熱,不易消化,胃腸有病及“上火”者忌食。
3、酸澀類
酸過多則對腸胃有刺激,故胃酸過多、胃腸潰瘍患者禁食。澀者,大多含鞣質。如茶葉含有鞣質,而濃茶含量更高,與中草藥同服時,可與中草藥中某些蛋白質、生物堿、重金屬鹽結合產生沉淀,這就會影響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同時對蛋白質等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也有影響。因此,在服用中草藥時,一般不宜與濃茶同服。
4、發(fā)物類
此類食物均為動風生痰助火之品,由于疾病對食物選擇程度的大小不同,其“發(fā)”亦有異。此類食物有蘑菇、香蕈、筍、芥菜、南瓜、公雞肉、豬頭肉、母豬肉等。如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患者當禁吃公雞肉、豬頭肉;疔、癤、瘡、癰等皮膚疾患者,當禁吃香蕈、蘑菇、筍、公雞肉、豬頭肉、母豬肉,否則會加速紅腫、生膿;有腸胃病者禁吃南瓜,因南瓜含有糖分,多吃會產生較多的酸,對胃腸有刺激。鑒此,“發(fā)”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有促進疾病惡化之意。
5、生冷類
此類食物性多寒涼,主要作用為清熱解渴,故適合熱證疾病。但卻易影響胃腸功能,因此虛寒體質者及胃腸病患者,當禁忌。如白蘿卜性寒,具有消食、化痰、理氣之功效,若體質虛寒及胃腸病患者食之,豈不寒上加寒,胃腸功能更差。另外,在同時服用人參和其它滋補藥時,由于藥性相惡,可降低或消除補藥之效力,故蘿卜與人參不宜同服。
6、辛辣類
此類食物多辛熱,有通陽健胃之功效,若過多食用則易生痰動火,散氣耗血,故該類飲食僅適合于寒證疾病者,而不適于陰虛陽亢之體及血證、溫病、痔瘺、癰癤患者等。此類食物包括蔥、蒜、韭菜、生姜、酒、辣椒等。如辣椒屬熱性,若有發(fā)熱、便秘、尿短赤、口干渴、唇燥、咽喉腫痛、鼻衄、舌質紅等熱象者食用,必然會加重“上火”癥狀,從而抵消清熱涼血及滋陰藥物的功效,故熱證病人就診中醫(yī)不可同食辣椒。
1、中藥湯劑忌過夜服用
我們一般吃重要的形式都是煎水,形成中藥湯內服。中藥湯劑成分復雜,包含蛋白質、糖類、維生素以及其他如揮發(fā)油、氨基酸等成分。過夜后,不僅藥效降低,更可能導致細菌繁殖,造成藥液發(fā)餿變質。因此,吃中藥應注意當日煎,當日服,切不可服用過夜中藥湯劑。
2、慎用民間中藥偏方
在我國民間,很多人樂于聽信所謂神奇的重要偏方,來治療一些棘手的病癥。這些偏方民間流傳,很多并無醫(yī)學藥典記載,有些或許有效,但并非所有民間偏方都是正確的。在面對民間重要偏方時,應當咨詢正規(guī)醫(yī)師,了解相關藥物及配伍的效果等,再決定是否采用。
3、禁忌影響藥物發(fā)揮的食物
比如生冷食物、濃茶、辛辣油膩食物、蘿卜、腥膻類食物。這些類型的食物,有的會化解藥力減少療效,有的會降低吸收,更有的會產生有害的影響。因此在服用中藥時,一定要遵循醫(yī)囑,做好相關忌口工作。
4、不宜為追求快速療效而過量或長期服用中藥
比如決明子有降血脂功效,但長期服用決明子可能引起腹瀉。益脾補氣且清熱解毒的干草長期服用會引起血壓升高。民間諺語“是藥三分毒”,就是這個道理。
5、特殊體質人群應謹慎服用中藥
比如脾胃虛寒者服用含有野菊花的中藥后,有可能出現胃部不適以及腸鳴等癥狀。最好先從中醫(yī)師那里或者自我測試,了解自己的體質情況。如果屬于比較典型的某種體質,則應當在吃中藥前了解對應的禁忌情況。
6、孕婦服用中藥應當謹慎
由于西藥可能會引起胎兒畸形等原因,很多孕婦對中成藥更加青睞。但部分中成藥一定存在毒性,需要謹記的是,孕婦對清熱類、祛風除濕類、消化導食類、瀉下類、理氣類、開竅類、驅蟲類、祛濕類等多種類型的重要應當謹慎對待。
7、煎制中藥過程的注意事項
現代家庭中大多使用鐵鍋、不銹鋼鍋或者不粘鍋,最好不要使用它們來煎制重要,而應該選擇陶土的煎藥罐或者砂鍋。由于煎藥是個時間較長的過程,使用金屬制品很容易使某些藥物成分和器具發(fā)生反應,產生或者釋放出對人體有害的重金屬等。
1、器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藥煎煮最好用陶罐、砂鍋或不銹鋼器皿等,切忌鐵、鋁等易腐蝕器皿。
2、浸泡
如同打豆?jié){前需要浸泡黃豆一樣,煎煮中藥前,應先用冷水將中藥浸泡1—2小時(除用醋、酒泡的藥),至少也要20分鐘。
3、用水
煎藥用自來水即可,水量要浸過藥材表面1—3厘米。藥材過多或易吸水的可適當增加。
4、火候
煎煮時先用武火(即大火)煮沸藥液后,改用文火(即小火)慢煎。
5、鍋蓋
通常,剛開始煎藥時須蓋緊鍋蓋,待水沸時可用兩根筷子撐起鍋蓋,留些縫隙讓蒸氣排出。有些中藥含有揮發(fā)成分,如薄荷、藿香等解表類藥物以及西洋參等貴重藥材,煎煮過程中其有效成分易發(fā)散到空氣中,則須蓋著蓋子熬。
6、操作
煎藥時要注意攪拌藥料,讓藥液充分煎透。每劑中藥一般煎兩次,第二次時間可略短。有些藥物需要區(qū)別對待,如先煎、后下、沖服等,中藥師都會在抓藥時講明。
7、時間
熬藥時間長短直接影響藥效。中藥煎煮時間從藥液煮沸之后開始計時,一般治療感冒等外感疾病的中藥熬10—15分鐘即可,補益類中藥則需煎煮40—60分鐘,其余的中藥一般煎煮20—25分鐘即可。
金剛坐是瑜伽中常見的坐姿之一 ,它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功效——促進腸胃蠕動,增強消化能力 。那么瑜伽金剛坐還有哪些好處?瑜伽金剛坐有什么作用?下面就和大眾健康網一起